Skip to content

Intimate Relationships

亲密关系

chapter1 人际关系的构成

  • 把与任务有关的“男子气”的才能称为工具性(instrumental)特质,把与社交和情感有关的“女人味”的技能称为表达性(expressive)特质。这两类特质在同一人身上出现就一点也不奇怪了。双性化的人可能是这样一个人:在职场激烈的薪酬谈判中能有效而强悍地捍卫自己的利益;但回到家后又能温柔而细腻地安慰刚刚失去宠物的孩子。大多数人只擅长一种技能,在一种情境下显得游刃有余,另一种情境下就不会那么轻松。而双性化的人在两种情况下都能驾驭自如。 (这段摘录让我想到了一个人 Adolf Hilter)
  • 大多数人喜欢自己,也有人不喜欢自己。对自我的评价构成了自尊(self-esteem)。如果对自己的能力和特质持正面评价,自尊水平就高;如果怀疑自己,自尊水平就低。因为高自尊的人一般比低自尊的人活得更健康、更幸福,所以人们普遍认为自我感觉良好有益身心。 (我之前看到一种说法,说自恋其实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保护行为,我觉得很有道理)
  • 高自尊的人因为对伴侣给自己的爱恋和关心充满信心,即使亲密关系出现困难也能和伴侣拉进距离。相反,低自尊的人则持续地怀疑伴侣对自己的关心和信赖,所以一旦关系变糟就从伴侣身边离去,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我们都需要在与他人的联系和自我保护间保持平衡,但低自尊的人总把他们脆弱的自尊心置于亲密关系之上。结果是,低自尊者的自我怀疑和敏感脆弱使他们从无数的琐事中制造出堆积如山的问题。他们错误地以为爱情之路上的磕磕碰碰是伴侣拒绝承诺的不祥之兆。然后,又表现出令人反感、自我打击式的伤害和愤怒,完全隔断了自己渴望的伴侣的安慰。相形之下,高自尊者对同样的小磕绊完全不以为意,信心十足地期待伴侣对自己的接纳和正面评价。
  • 女人选择短期性伙伴时--尤其发生婚外情时--更看重性感、有魄力、强势等有许多阳刚之气的男人。但当评价有潜力的丈夫时,都把经济前景作为首选,有稳定和较高收入和资源的男人想必能给她们的孩子带来安全的成长环境。一般而言,女性比男性更关注长期伴侣的经济前景和社会地位。 (以前我一直觉得通常情况下女性的择偶标准中,99% 的女性会将性吸引力排第一,财富物质排第二,一个人的内在排第三,这是基于我观察和生活经历的结论)
  • 亲密关系也有一些潜在的代价,我们需要亲密关系(没有它我们会备受煎熬),但有时我们和他人打交道也会带来不幸和痛苦。的确,人际关系在很多方面都可能令人失望。 (我是一个喜欢孤独的人,我也觉得只有重要的人才值得付出时间和精力,不要在垃圾身上消耗自己)

chapter3 吸引力

  • 吸引力的基础是一种奖赏,影响吸引力的奖赏有两种类型:与他人交往产生的直接奖赏,和仅与他人有关的间接利益。直接奖赏是指他人提供给我们的所有的显而易见的愉悦,多数情况下,人们提供的直接奖赏越多,对我们的吸引力就越强。
  • 当人们面对面地交往时(在身体上,而且在心理上都更接近),这样的人际关系奖赏价值更高。现实空间的临近通常首先决定了人们能否相遇,多数情况下,友谊和爱情源自与身边人的交往。
  • (方便:远亲不如近邻)住在一起的恋人,假若要分离一段时间,他们还可能快乐地认为这并不会影响他们的感情,因为他们的爱情已经具有足够的奖赏价值。如果这样,他们或许会奇怪于距离对亲密关系影响。原本临近又便利的亲密关系如果因为距离而变得疏远,这种伤害是任何人都难以预料的。即便已婚的夫妻如果分居两地也更可能离婚。分离似乎并没有加深感情。(我觉得距离产生美感,近距离下要保持距离,尊重对方的隐私,各自要有各自的生活空间。同时距离不可长时间过远,从研究结果上看异地恋大概率无疾而终是有原因的)。
  • (熟识:重复接触)重复地接触他人(甚至只要看到他人照片)通常能增加我们对他们的喜欢程度,而不会导致厌烦,此即曝光效应。即使我们从来没有与陌生人说话,我们仍倾向于喜欢见过很多次的面孔,而非不熟悉的面孔。因为临近常常能导致熟识,而熟识又引起喜欢,所以与他们频繁的接触不仅能使交往更方便,而且会使对方看起来更有吸引力。
  • 当然,空间上的临近所增加的吸引力是有限的。如果不断接触,则任何事物(喜爱的食物、歌曲、也许是恋人)都会令人厌烦。熟识能增加吸引力,但过度接触则未必。而与可憎、难于相处的人临近并不一定让我们更加喜欢他们(我觉得只会让我感到恶心,只想用脚踹死)。要给临近的作用下一个定论的话,就是它能增强我们对他人的情感。我们往往喜欢身边的人,然而如果他们令我们厌烦,那么临近只会雪上加霜。
  • (长相吸引力:喜欢那些可爱的人)长相吸引力对人们第一印象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且先不管对错,我们倾向于认为外貌俊美的人更讨人喜欢,更好相处。
  • 人们似乎受到“美的就是好的”这一简单刻板印象的影响;人们认为有吸引力的人也有着令人满意的特质(我觉得也可能是期望值),以与其俊美的长相匹配。
  • (长相的重要性)长相真的很重要,外貌吸引力或许是影响男女之间最初喜欢彼此的最重要的因素。
  • 男人的长相和他们与女人交往的次数及时间存在相关。长相平庸的男人与英俊潇洒的男人相比,与女性任何形式的交往都更少。长相吸引力对男人社交活动的影响要甚于女人。
  • 虽然很不浪漫,但相似的长相吸引力或许是筛选伴侣的一个指标
  • 遇上喜欢我们的人具有奖赏意义。如果能遇上和我们恰好相像的人,与我们有同样的背景、兴趣、和品位,也令人感到愉悦快乐。的确,人际吸引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就是相像性:同性相吸,谚语“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绝对是正确的。
  • 相异并不相吸,两个人越相似,就越喜欢对方。那么,为什么很多人相信“异性相吸”呢?是否存在共同点越少就越喜欢对方的例子?总的来说,答案是否定的。但有一些微妙之处。但有一些微妙之处需要好好体会理解,尽管人们一般不会满足于不相似的伴侣。不过,相像起作用的方式有时很巧妙,这点很重要,因为它可能误导人们认为相异也能相吸。
  • 也许看上去不太浪漫,但名望、财富、健康、才能、和长相等等都像商品一样,能用来吸引心仪的伴侣。如果我们把匹配视为广泛的过程,不仅涉及长相吸引力,而且包括各种其他长处和特质,那么很显然,人们总是会与旗鼓相当的人配成一对,同性相吸就发生了。
  • 女性不必关心伴侣是否年轻,因为男性只要活着就有生殖能力。相反,鉴于女性在其后代所耗费的巨大养育投入,她们应该找一位能够在漫长的孕期及哺乳期为她们遮风挡雨、保护安全的伴侣;他们应该偏爱能保障母子幸福、拥有丰富资源、社会地位高的强势男人。所以女性以年轻、美貌交换男性社会地位,经济资源,这样的夫妻匹配非常普遍。的确,全世界都这样。如果“相异”看起来相互吸引,也许人们是在用一种优势交换伴侣的另一种优势,以便得到伴侣类似的社会地位,所以正是他们类似的普适价值,而非任何外在的“相异”,使得他们彼此相吸。
  • 当伴侣第一次相遇时,彼此的吸引力主要建立在”刺激“信息基础上,包括年龄、性别、长相等明显的外部特征。随后就进入了”价值观“阶段,吸引力取决于彼此态度和信念的相像程度,人们开始了解彼此是否喜欢同样的披萨、电影和度假方式。再往后,”角色“的相容性才变得重要,此时伴侣们最终发现他们在养育方式、事业、居家等基本的生活要务上是否一致。有时候重大的差异只有在婚后才凸显出来;尽管存在这些差异,夫妻仍可能生活在一起,但这并不是因为相异而相吸。
  • 我们很少真正地如自己认为的那般了解伴侣。即便是多年的老友或结婚很多年的夫妻,他们认为彼此有着许多共同点,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他们过高的估计了彼此的相像。耐人寻味的是,知觉到的相像和关系满意度之间的相关高于真实的相像和关系满意度之间的相关。(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善于观察的人,也比较能分析他人,但我不屑于去了解不重要的人)
  • 某些相像更重要,如果伴侣在一些重要的议题上能和我们保持一致,将特别具有奖赏价值。相异并不相吸,而且如果伴侣双方不太看重这种差异的话,相异或许一点影响都没有。
  • 互补性,不同类型的行为有时却能和谐共存。有助于我们实现目标的行为都是受欢迎的。如果伴侣双方有不同的技能,一方往往乐于让另一方在其优势项目上发挥特长。这样的行为就是取长补短,即互补性,他能弥补我们的不足,因此具有吸引力。
  • 得不到的就喜欢,人们努力克服障碍以实现期望的基本倾向。心理抗拒理论认为,如果人们失去行动或者选择的自由,会奋力争取重获自由。因而,如果我们面临失去某种事物的危险时,我们可能反而想得到更多。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父母越是干涉子女的恋爱自由,他们彼此之间就会越加相爱。这或许不仅仅是简单的相关;久而久之父母的干涉对年轻恋人日益增加的狂热之爱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 在评价未来伴侣时,男人往往首先确保女友至少有普通的长相,然后再来寻找尽可能多的热情、友善、诚实、坦率、稳定、幽默和智慧等等特证。绝世容貌是男人所渴求的,但不如高水平的热情和忠诚重要(社会地位和经济资源去居第三位)。女人往往首先确保男友至少有点金钱和前途,然后再来寻找尽可能多的热情、友善、诚实、坦率、稳定、幽默和智慧等等特征。金钱与财富是女人所渴求的,但不如高水平的热情和忠诚重要,长相排第三位。(这为什么和我日常生活所观察到的性吸引力排第一,物质金钱排第二,一个人的内在排第三相反呢?)

Chapter4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一般指我们理解社会现象的知觉和判断过程。

  • 第一印象影响着人们对随后所获信息的解释,也影响着人们对新信息的择取。如果要检查对别人形成的第一印象是否真实,人们更有可能去寻找可以证明自己信念的信息,而不是查找可以证明自己错误的信息。也就是说,人们常常会表现出验证性偏差:他们常常寻找那些能够证明自己正确的信息,而不是证明自己错误的证据。(我之前也有这种感觉,但我觉得这种行为是正确的,人首先应该有一个判断,然后基于自己的判断论证,如果查证自己的有误,再修改,但出发方向应该是基于自己的判断的)
  • 尽管伴侣间有着深入的了解,仍然会受到行动者/观察者效应的强烈影响。他们对自己的行为的解释,与对观察到的伴侣的类似行为的解释完全两样。人们常常能深切地感受到影响自己行为压力,因而对自己行为的解释容易做出外部归因。但它们注意不到同样的环境也会影响他人,从而在解释他人一样的行为时,常常归因于他们的内部原因,如意图或性格。这种偏差相当普遍,几乎人际交往的任何一方对彼此具体的行为表现都有相当程度的共识,但在解释行为的原因时却可能各执一词。更糟糕的是,伴侣双方可能意识不到彼此归因上的这种差异,每个人都可能认为另一方会像自己一样看问题。如果伴侣有意思地去努力了解对方的观点,行动者/观察者效应就会减少,但很少会完全消失。(据我观察,人们常常宽于律己,严于他人,而且自己眼中的自己和别人眼中的自己常常是有很大偏差的)
  • 尽管伴侣彼此之间有真爱,也可能表现出自我服务偏差,欣然地把成功归于自己,而极力推脱自己在失败中的罪责。事情顺心时人们很容易认识到自己所起的作用,而情况变糟时则喜欢寻找外部理由。因而,虽然伴侣们不会告诉对方这一点,但是当双方如胶似漆时,则常常认为自己居功至伟;当双方反目成仇时,则认为自己仍无可厚非。这一现象有意思的地方是,人们都能估计到他人存在自我服务偏差,而看不到自己也存在。大多数人都能轻易地认识到别人对功劳过分的自居,对失败苍白的托词;但却认为自己类似的自我服务偏差明智而准确。在幸福满意的亲密关系中仍存在自我服务偏差。特别是发生争吵时夫妻双方都倾向于认为争吵是对方的过错。如果是发生了婚外情,人们往往认为自己的风流韵事不过是无伤大雅的逢场作戏,但却认为对方同样的行为伤风败俗、令人痛彻心扉。所以伴侣们各自不同的视角使得自己能更好地开脱罪责,而不会同样地原谅朋友或爱人所犯的错误。他们倾向于认为争执和冲突是对方首先挑起的。大多数人觉得自己很好相处,但对方有时难以忍受。

Chapter5 沟通

  • 沟通不良。首先,不幸福的伴侣在表述意图上表现得很糟糕。如果他们抱怨某事,很少能准确到位;相反,他们倾向于数怨并述,即同时谈及几个问题(以至于谈到许多问题反而忘记了刚刚抱怨过的事情)。这通常使他们最为关注的事情掩埋在同时责难的许多沮丧事件之中。其次,不幸福的伴侣在彼此倾听方面也表现得很糟糕。他们很少耐心仔细思索伴侣所说的话,反而仓促地得出结论,并根据自己揣测的伴侣意图突然改变做法。其表现之一就是读心术,即人们想当然地认为无需询问就能理解伴侣的思想、情感和观点。所有的亲密伴侣都会表现出某种程度上的”读心“,但苦恼的伴侣却以挑剔和恶意的方式来”读心“;中性或积极的动机往往被他们解读为存心不良;苦恼的伴侣总是能在对方所说的任何事情上找出纰漏或不可行性,这样他们的倾听能力很差。最后,不幸福的伴侣在交谈时常常表现出消极情感。他们常常对伴侣的抱怨报以讽刺挖苦,贬低和鄙视伴侣。这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使问题变得更加严重。这类有破坏性的交往通常以批评开场,攻击伴侣的人格和品德,而不是针对引起抱怨的具体行为。
  • 精确描述,那些批评伴侣人格和道德的抱怨会贬低伴侣,往往是小题大做,把小问题看成严重、不容易解决的难题。尽可能清楚明白、详细具体地指出惹怒我们的特定行为,伴侣间的沟通就会变得更为明智、准确。这种方法就是行为描述,这样不仅能告诉伴侣自己的想法,还能把谈话重心集中在可处理的、单独的某个行为上,而行为比人格更容易改变正确的行为描述专指某一特定事件,不会涉及普遍性。
  • 积极倾听,在沟通中当我们接受到他人的信息时,有两个重要的任务要完成。第一是要准确地理解对方话语所表达的意思,第二是要向对方传达关注和理解,让他们知道我们对他的话是在意的。
  • 守礼而镇定,在被伴侣激怒的时候能保持清醒,在开始生气的时候能冷静下来,都是非常可贵的技能。如果把愤怒诠释为只是思考问题的另一种方式,你的沟通会更好。
  • 尊重和确认的力量,良好的沟通包括很多构成要素:有意识的努力传递清晰、直接的信息,认真倾听,即使出现争执仍保持礼貌和克制等等。但最关键的要素确实明确地表现我们对伴侣观点的关心和尊重。

Chapter6 相互依赖

  • 相互依赖理论认为,人们就像购物那样在人际商厦里浏览。所有人都在寻找最合意的商品。我们在寻求以最小代价获取能提供最大奖赏价值的人际交往,我们只会与那些能提供足够利益的伴侣维持亲密关系。不过,由于每个人都这样做,所以亲密关系中的伴侣双方都必须满足自己的利益,否则亲密关系不可能持续下去。
  • 人际交往结果=奖赏 - 代价,如果某种人际交往的奖赏大于代价,就会得到正值的结果。但别忘了,社会交换理论宣称人们总在追求可能的最好结果。你的人际交往结果即便为正,并不表示这种交往就能好到足以使你继续呆在伴侣身边。相互依赖理论的一个深刻的观点就认为,人际交往的结果是正还是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评价结果的两个标准。第一个标准是我们的期望,第二个标准是假如没有现在的伴侣,我们认为自己会过得怎样。
  • 人际关系的期望收益,相互依赖理论假定每个人都有一个与众不同的比较水平,即我们认为自己在与他人交往中应当得到的结果值。comparison level 建立在过去的经验之上。如果人们曾有过奖赏价值很高的伴侣关系,就可能有较高的CL, 表明他们现在还期望并觉得自己理应得到非常好的交往结果。相反,如果过去经历过困难重重的亲密关系,那么他们的期望和CL都会很低。 结果 - CL = 满意度。
  • 人际关系的替代收益,替代的比较水平(comparison level for alternative, CLalt),来确定我们在其他的亲密关系中是否会更好。CLalt是指如果我们抛弃目前的亲密关系,而转投可以选择的更好的伴侣或情境,所能得到的交往结果。如果其他的亲密关系有希望得到比目前的关系更好的收益,即使我们对现状还满意,也有可能会离开现在的伴侣去追求更大的收益(记住,我们总在追求可能的最好结果)。另一方面,即使我们对目前的亲密关系不很满意,在没有更好的替代选择出现之前,我们也不可能脱离现在的关系。这个观点特别重要,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仍会待在使他们痛苦悲惨的亲密关系中而不离去:尽管现实的处境非常痛苦,但置身其中的人们认为一旦离开情况会更糟。
  • 相互依赖的亲密关系理论把浪漫的亲密关系功利化了,过于关注伴侣交往过程中的奖赏和代价,会使我们忽视其他影响伴侣关系成败的重要因素
  • 人际交往的 outcome, CL, CLalt, 决定了人际交往的满意度,稳定性,主导关系。
  • 研究调查表明,随着婚姻时间的增加,幸福感会减少,配偶们通常来看只与他们结婚之前一样幸福。非常明显,找到你生命中的真爱并不能让你永远幸福。
  • 已婚伴侣在一起生活的日子里,对待彼此的方式可能比对待其他任何人更刻薄。如果关系亲密的人处在最糟糕的状态,对待彼此可能比对待完全陌生的人更粗鲁、无礼、愠怒、自私和麻木。
  • 失去通常比同等程度的得到对我们的影响更大;我们喜欢得到,但我们更憎恨失去。类似的,亲密关系中的讨厌事件比理论上同等程度的合意事件更引人注目、影响深远。表扬和批评的效果并不会彼此抵消,表扬能够削弱批评带来的打击,但两者加在一起你还是会略微有点苦恼。坏比好更有力量。实际上,要保持满意的亲密关系,我们或许需要至少 5:1 的奖赏-代价比率。
  • 人类动机的自我延伸模型的核心思想,该理论认为,能扩展我们的兴趣、技能和经验的伴侣关系就能吸引我们。新奇的活动、新才能的发展和新的思想观点的获得都具有内在的满足性,这就是为什么刚刚恋爱的人常常会快乐无比的原因所在:新建立的亲密通常包含有知识的增加和能促进自我概念发展的相互关系。但一旦新的伴侣逐渐变得熟悉起来,自我延伸往往会变慢,这时许多人会开始觉得伴侣关系比起当初刚建立时显得更为枯燥和平庸。根据自我延伸模型,保持快乐的关键是创造性地发现持续你个人成长的方法,从而消除关系的沉闷。

Chapter7 友谊

  • 有学者把友谊定义为”一种自发的人际关系,通常表现出亲密和扶助,双方彼此欣赏,并企求对方的陪伴“。
  • 友谊一般比爱情承担的责任更少,情感强度更弱,排他程度更低。并且和爱情不同,友谊一般不存在性的亲密。
  • 尊重,最亲密的朋友往往是我们尊重的人
  • 信任,当我们自信地认为朋友会仁慈地对待我们,无私地考虑我们最大的利益时,我们就对他们产生了信任。这种自信需要时间来培育,但如果有人留意我们的愿望,无私、可靠地对待我们,信任就能建立起来。(曾被朋友背叛的人常常很难恢复对朋友的信任和对人际关系的满意)
  • 资本化,我们和好友分享快乐时,快乐倍增,不会减少。当我们交好运时,并不总能从别人那里得到热心的祝贺。但好友通常会为我们的成功感到欣喜,他们的兴奋能增加我们的欢乐。与那些对我们好运漠然或冷淡的人相比,那些能提升我们快乐的人让我们感到更亲近。具有资本化特征的人际关系通常比资本化不足更令人满意、持续的时间也更长。
  • 社会支持, 我们获得的社会支持有四种。表现为关爱、接纳和安慰等形式的感情支持;表现为拥抱或搂抱的身体安慰;表现为资讯和指导形式的建议支持;和表现为金钱或物品的物质支持或有形援助。社会支持价值巨大,随着时间的流逝,个体接受的这四种社会支持越多,关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就越大。
  • 长期来看,真正起作用的并非朋友具体的帮助行为,而是我们对朋友帮助行为的认知。我们知觉到的支持和我们实际得到的支持只能粗略地匹配,当人们认为自己的朋友不肯仗义相助时,则无论朋友是否真正如此都会感到苦恼。
  • 应答性,认为某人对你的需要和欲望表现出关注、尊重、热心和支持,这种判断就是所谓的感知到的伴侣应答性,它非常具有奖赏价值,那些能让我们感受到自己有价值、理解和尊重的人都会吸引我们。感知到的伴侣应答性能提升亲密感,促进自我表露、信任和相互依赖。
  • 友谊的规则:不要唠叨不休、保持信心、给予感情上的社会支持、在危难时自发地提供帮助、信赖并能彼此倾诉、与对方分享成功的喜悦、不嫉妒彼此的关系、朋友不在场时能维护朋友、欠债必还、知恩图报、在一起时努力取悦对方(这里我觉得前提是 ”不违心的拒绝他人“)
  • 大学毕业之后,人们往往只与少数几个朋友交往,但与朋友之间的人际交往层次更深、相互依赖程度更强
  • 大量的研究表明女性之间的友谊是以情感分享和自我表露为其特征的,而男性友谊则是围绕着共同活动、相伴相随和搞笑娱乐而展开的。这显得过于简单化,但多年前奈特创造出的两个精辟词语今天看来仍熠熠生辉:女性的友谊是”面对面“(face-to-face),而男性的友谊则是”肩并肩“(side-by-side)
  • 男人和女人之间能成为密友吗?当然(其实当前我的观点是男性与女性之间没有朋友关系)。大多数人都曾和许多异性有过亲密的友谊,这种朋友关系在大学生之间更是司空见惯。然而一旦他们离开校园,大多数人不再会维持亲密的异性友谊。具有高表达性的男性以及具有高工具性的女性,比他们的同辈更有可能与异性建立亲密的友谊(一如既往,相像才能相吸)。
  • 异性友谊的重大问题是朋友之间是否--毕竟彼此非常亲密--会发生性关系。男性比女性更可能认为性事是一个好主意,男性认为女性朋友对性事的兴趣往往会超出实际。而女性一方通常会低估男性朋友想和她上床的意愿程度,所以经常会发生一些误会:”大多数女性并不会回应男性朋友的性渴望,尽管有时男性会自我欺骗地认为女性朋友会在性事上报答自己“
  • 多数情况下人们不会把异性友谊转变为爱情,他们实际上会尽力保持柏拉图式的伙伴关系。之所以这样做有几个原因,有时人们不愿意冒着失去有价值的人际关系的风险,而把异性友谊转变为爱情。

Chapter8 爱情

  • 爱情三角理论,爱情的第一个成分是亲密(intimacy),包括热情、理解、沟通、支持和分享等爱情中常见的特征。第二个成分是激情(passion),其主要特征是性的唤醒和欲望。激情常以性渴望的形式出现,但任何能使伴侣感到满足的强烈情感都要归于此类。爱情的最后一个成分是承诺(commitment),指投身于爱情和努力维护爱情的决心。承诺在本质上主要是认知性的,而亲密是情感性的,激情则是一种动机或者驱力。恋爱关系的”火热“来自于激情,温情来自于亲密;想形而下,承诺反映的则是完全与情感或性情无关的决策。
  • 现实中”爱情是盲目的“:人们会低估或忽视爱侣的缺点。他们将爱侣的形象理想化,这与他们面对的具体事实有着重大差别。事实上,爱情和友谊的主要差别在于我们的想象--爱侣是迷人、神秘而且有吸引力的,而朋友则不是这样
  • “即便多巴胺是浪漫爱情的重要参与者,催产素是相伴之爱的核心成分,这两种化学物质在人的身体内总有一定的含量,所以很少能遇上纯粹的浪漫之爱和相伴之爱,即只出现一种而缺乏另一种的爱情。相伴的爱人可以,也的确能体验到激情;同样浪漫的爱人可以,也的确能体验到承诺。”
  • 最基本的事实是,人们在结婚之后浪漫的爱情会减弱,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在浪漫和爱之激情量表上的得分都会下降。结婚几年之后,夫妻们就不会再像从前那样真心诚意地声称,彼此愿意为对方做任何事情,或者在互相凝视对方的双眸时,根本不会有陶醉的感觉。
  • 可以认为, “浪漫因新奇、神秘和危险而反繁盛;却因了解熟识而消亡。持久的浪漫只不过是自相矛盾的说辞”
  • “并非一出现坏事情就会发生厌倦,而是婚姻生活变得没有情趣、难以让人兴奋或者没有挑战性时才会滋生厌倦(Harasymchuk & Fehr,2011)。厌倦是爱恋和满意的对立面,所以厌倦的出现是非常糟糕的信号(Tsapelas et al.,2009)。如果不再有新奇,就去创造更多的新奇。不要停止寻找新颖、吸引人的共同娱乐的好方法。”,这就是你的爱情策略。享受激情,但不要把它作为维持爱情关系的基础。培养与爱情之间的友谊。努力保持新鲜感;把握住每一个与配偶共同进行新奇探索的机会。如果爱人急迫的欲望渐渐演变为平静而深厚的情感,不要觉得奇怪或失望。这种幸福的结果可能会让你成为幸运的爱人。(我觉得是激情的浪漫之爱逐渐沉淀为陪伴和承诺的相伴之爱)

Chapter 9 性爱

  • 男性比女性更可能认为没有爱情的性也可接受。这种差异毫无疑问会影响男女对过去性行为的反思;女性更可能后悔自己过去的行为(如发生一夜情),而男性更可能悔不当初(如有人追求自己时没有发生性关系)。谈到随意性行为时,女性往往后悔自己的行为,而男性则后悔自己没有行动。

Chapter 10 压力与紧张

  • 宽恕通常能改善亲密关系。打击报复很少能使我们的伴侣洗心革面、改邪归正,但宽恕可以;如果人们得到宽恕,他们一般会变得更为悔恨,这使他们不太可能重复犯错。宽恕还能促进建设性的、开诚布公的沟通,这样伴侣们才更有可能解决问题,今后的生活才能更加幸福。更有意义的是,那些能宽恕亲密伴侣的人能享受到更多的幸福--即更高的自尊、更少的敌意、更少的苦恼和紧张、更满意的生活--这是那些没有宽恕之心的人所无法企及的。宽恕能减少我们的伤害和痛苦,以镇静取代愤怒,促使我们与伴侣和解。报复之心只有相反的作用,会损害而非巩固亲密关系。毫无疑问,在亲密关系中,宽恕会比报复更值得拥有,更有益于受到伤害的伴侣。
  • 宽恕的确有其局限性。宽恕并不能把自私鬼转变为有价值的伴侣,没有人会建议你一而再地原谅老是欺骗你的不贞伴侣。没有真诚悔悟的情况下就宽恕对方,会被对方认为是再犯的理由。如果伴侣偶有不良行为并且值得原谅,那么宽恕有益,但如果伴侣没有悔意,宽恕实际上有害,会削弱你的自尊,延缓任何问题的解决。

Chapter 11 冲突

  • 行动者-观察者效应表明伴侣们对自己行为的解释与任何其他人相比总会有细微的差异,而自我服务偏差使当事人对自己行为作出更好的评价。具体而言,虽然人们能轻易认识到他人在事件的判断上出现了自我服务偏差的归因,但他们却往往认为自己类似的带偏见的知觉是客观而公正的。
  • “当你感到愤怒时就表达出愤怒几乎总是让你感到更愤怒”。在愤怒最激烈之际猛烈抨击伴侣的人,与那些能适度控制愤怒的人相比,维持愤怒的时间更长,更多地遭受心血管压力的伤害。相形之下,那些能控制自己愤怒,镇定下来,随后能以果断但不激烈的方式表达自己怨言的人,更有可能得到伴侣的合作和理解;他们更有可能得偿如愿。愤怒发泄出来就好,这种观点似乎是常识,但实际上愚不可及。

Chapter 12 权力和暴力

  • 社交权力指的是影响他人行为并抵制他人影响自己的一种能力。
  • 根据相互依赖理论,权力是建立在对有价值资源控制的基础上。如果我控制了你想拥有事物的使用权,你可能就会心甘情愿地服从我的指令(在合理的范围内),以便得到你想拥有的事物,那么我就对你拥有权力。我能让你做我希望的事情,至少一段时间里如此。
  • 那些必须通过暗示和噘嘴来得偿所愿的人,往往不如那些直接表明愿望并要求实现的人满足。(直抒胸臆的表达自己的需求往往比那些拐弯抹角的暗示更令人满意)
  • 人们一般认为“权力导致腐败”,意思是当个体能够左右他人,使其按自己的想法行为时,就不可避免地会变得贪婪和自私。

摘录来自 社会心理学精品译丛套装(共7册)(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凯平教授主编,一部透视人性、人情、人欲、人世的名著精品) 罗兰•米勒 此材料可能受版权保护。